利用积分视场单元研究并合星系中的活动星系核

活动星系核对于星系演化,特别是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并合星系的恒星形成,一直是星系演化研究中的热点。国家天文台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的金高翔、戴昱等人利用积分视场单元光谱巡天项目SDSS IV-MaNGA的数据,构建了相互作用星系统计样本,研究了活动星系核在并合星系中对于恒星形成的影响。

上图:MaNGA观测到的位于并合星系中的活动星系核示例。
下左:位于并合星系(红)与孤立星系(蓝)中的活动星系核的恒星形成率和星系质量的比较显示两者没有显著不同。
下右:比恒星形成率(sSFR=SFR/M*),巴尔末消光,和Dn4000的径向分布比较(红色:活动星系核;蓝色:恒星形成星系)显示,活动星系核核区的恒星形成活动较弱,与由内到外(inside-out)图景一致。

这一工作利用星系的相对速度、投影距离和形态区分了四种星系对的并合序列(并合早期、一次并合,二次并合,并合完成),并研究了包括活动星系核在内的不同星系类型随着并合序列的占比变化,发现了并合星系样本中活动星系核的比例与孤立星系中接近(~5.0%),并且这一比例不随并合阶段变化。这一工作同时发现,在星系对中,特别是并合的早期,存在更高比例的年老星系,这一现象可能与星系周围的环境密度相关。令人惊奇的是,拥有活动星系核的星系,拥有着相似的恒星质量、总恒星形成率、和相似的中心[OIII]强度,这些物理性质与其是否处于并合星系还是孤立星系无关。

高分辨率空间光谱的分析表明,活动星系核的宿主星系的恒星形成率从星系外沿到核区逐渐降低,年龄随半径的减小而增加。与恒星形成星系不同,对比并合和孤立中的恒星形成率后发现,活动星系核的宿主星系的恒星形成率并没有因为星系的相互作用而有显著提高。拥有活动星系核的星系的星系外围处消光明显减弱,说明相比于恒星形成星系,活动星系核星系外沿可能存在较少的尘埃。

这些结果发现了活动星系核宿主星系的性质几乎不受星系并合的影响,同时其恒星形成相关物理性质的径向分布支持了星系形成的由内到外停止生长(inside-out)的图景。

以上研究成果以“An IFU view of the Active Galactic Nuclei in MaNGA Galaxy Pairs”为题已被国际核心天文刊物《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接收发表(论文详情https://arxiv.org/abs/2109.11084),论文第一作者为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研究生金高翔,导师和通讯作者为戴昱研究员。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基金委和科技部重点研发的资助。

Bookmark the permalink.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