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2020年理事会会议召开

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2020年理事会会议以现场和线上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科院副院长、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理事长张亚平出席会议。

  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就中心2020年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等事宜向理事会作了汇报。中心主任王仲作了“落实中心实体建设、提升境外影响力”报告,中心执行主任黄家声作了“改进中心科研部署、推进科研合作平台”报告,中心副主任王炜报告了中心日常管理工作、2020年经费执行及2021年预算情况。理事会对上述报告进行了审议,充分肯定了相关工作,并就中心长远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工作重点进行了指导。理事会还就增补副理事长及理事成员单位、中心管理实施细则等具体事项进行了审议。

  张亚平对南美天文研究中心今年在新冠疫情等困难形势下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示感谢和祝贺。他指出,中心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依托单位和参建单位的积极性,统筹协调院内外资源,与参与单位的重点工作和产出紧密衔接,在人员配置方面注重长驻人员与流动人员的平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高水平科研产出,不断提升中科院的海外影响力。他强调,中心要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稳扎稳打,着眼长远,可持续地推动相关工作。

  会议由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主持。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新疆天文台、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第五届中智双边天文科学研讨会顺利召开

会议合影

为促进中智两国天文学家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智利天文学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简称中心,也称中智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协办的“第五届中智双边天文科学研讨会”于1月23-26日在云南昆明顺利召开。

会议现场

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的海外项目,2013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智利主持了正式揭牌成立仪式,中心的工作服务于全国天文界,旨在加强我国与南美特别是智利的天文合作。“中智双边天文科学研讨会”是中智天文学家主要的交流平台之一,由中智双方轮流举办,自2011年已举办四届,均取得良好效果,增进了中智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促成了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开展。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美大合作处孙辉处长讲话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薛随建副台长讲话
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黄家声主持会议
智利天文学会主席、智利大学教授Patricio Rojo介绍智利天文发展情况
参会者热烈讨论


此次第五次双边会议,吸引了来自我国和智利超过20个主要天文研究机构的70余名专家、青年学者和学生参加会议。会上,中心首席科学家黄家声、云南天文台白金明台长分别对来宾表示了欢迎;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美大合作处孙辉处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发表了重要讲话,皆对会议给予了指导和支持;智利天文学会主席、智利大学教授Patricio Rojo及智方代表对中智天文合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中心副主任王炜及首席科学家黄家声详细介绍了中心的工作进展及今后的发展目标。参加会议的中科院各天文科研院所、中国各大学天文院系、智利主要天文研究机构的负责人或代表分别就各自单位的天文研究情况进行了综合介绍,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在为期四天的会议中,中智两国天文学家相互切磋,深入交流,寻找进一步合作的契合点。此次双边会议,对促进中智天文学交流,及促进基于南美天文中心开展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有重要意义。

中国驻智利大使徐步为中智联合文特峰天文项目办公室揭牌

2018年7月30到8月1日,在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主任王仲的陪同下,中国驻智利大使徐步、驻智利伊基克总领馆总领事陈平、科技专员李晓贤等一行六人飞赴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特大区,在合作伙伴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学为文特峰天文台址项目办公室揭牌,并调研和考察欧洲南方天文台。

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简称南美天文中心或中心),是我院实施国际科教合作拓展工程的第一个海外项目,旨在充分利用南美绝佳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天文观测资源,实施我国天文科技融入全球化创新网络,促进国际化跨越发展的大战略。南美天文中心的筹建和发展,成功搭建了一个以智利为中心的国际天文科技合作平台,有利于提高我国天文观测水平,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实力。

2016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与时任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女士见证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学签署合作共建具有国际一流观测条件台站的合作备忘录。随后南美天文中心持续与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学(简称北天大)通力合作,落实推动中智文特峰天文台项目,力求稳定有效地提高我国天文实测基础建设。

7月31日,徐大使一行会见北天大校长阿尔法雷斯先生,了解了文特峰天文台址和文特峰项目办公室的最新进展,对北天大给予的合作与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这样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稳固持续。随后大使与阿尔法雷斯校长共同为南美天文中心文特峰项目办公室的正式启用揭牌并致辞(图1)。中心驻文特峰办公室工作人员高思雅(Pablo Garcia)博士与房祥松博士等参加了揭牌仪式。

当天下午,大使一行驱车前往欧洲南方天文台帕瑞纳(Paranal)台站访问,会见欧南台台长Claudio Melo先生,在其陪同下参观了多个8米光学望远镜(VLT)的观测情况,并和在台站工作的研究人员杨彬博士亲切交谈,了解欧南台的运行模式和工作环境(图2)。

8月1日,在王仲等人的陪同下,大使一行参观了在筹建中的文特峰台址,实地考察台址,了解最新进展(图3)。远眺20公里以外的欧南台帕瑞纳台站和亚玛逊斯台站(正在建设39米口径欧洲极大望远镜),大使指出,在此地建设天文台站不仅是中智科技合作的创新举措,也是中国实测天文融入国际科研氛围的重要机遇。

智利北部是举世闻名的“天文之都”,由于其晴夜数多、夜天光暗、海拔高度适中、视宁度好等特点,非常适合发展光学/红外天文观测台站,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此区域建设有多座大型望远镜设施。同时,由于智利的经、纬度都与中国国内的天文台站恰好互补,因此对中国天文学家实现地基昼夜不间断天文观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国家天文台与北天大合作发展的文特峰台址,海拔2900米,距离北天大所在的安托法加斯特市约90公里,与欧洲南方天文台两个大型天文台址鼎足而立,天文观测条件非常优秀。

通过与安托法加斯特大区区长安东尼奥先生的会谈、与北天大的交流以及对欧洲南方天文台帕瑞纳台站、中智联合文特峰台站的实地考察,徐步大使深入了解到安托法加斯特大区的天文优势、以及当地政府和各国天文台对天文观测资源的关注与保护,也意识到中国与国际天文观测水平的实际差距。他殷切希望中科院珍惜当前由南美天文中心在智利开创的良好机遇,抓住时机,扎实推动文特峰台站项目,加快建设我国南天天文观测设施,争创国际一流水平。

图1.徐步大使与阿尔法雷斯校长共同为文特峰天文台址项目办公室揭幕。

图2.大使(左三)一行在中智联合文特峰观测台址合影。

 

图3.大使(右三)一行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帕瑞娜观测站合影。

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2017年理事会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2018年1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简称南美天文中心或中心)2017年理事会工作会议在国家天文台顺利召开。中科院副院长、中心理事长丁仲礼参加了会议并对中心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切实指导。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副理事长曹京华,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黄敏,条件保障与财务局总工程师杨为进,以及院机关、国家天文台(含国台总部、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和负责人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曹京华副理事长主持。

理事会首先听取了中心的工作汇报,由王炜副主任汇报了中智合作及中心运行事务、黄家声首席科学家汇报了中心科研工作进展、严俊台长汇报了未来科学园区和台址建设规划。理事会对中心2017年的工作进行了审议,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下一年度的工作和未来战略规划方向给予了切实的指导。与会各位理事畅所欲言,对中心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

南美天文中心自2013年10月正式揭牌成立,成功运行四年以来,在人员派出、中智联合博士后培养、中智天文科研合作交流、观测及数据分析能力提升、天文大数据中心建设、园区和台址建设规划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继2016年11月22日,习近平主席与巴切莱特总统在智利共同见证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学(UCN)关于合作建设和发展天文观测基地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之后,中心已经开始进行台址监测等工作。

理事长丁仲礼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建设南美天文中心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中心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科学园区及台址建设的规划、吸纳优秀人才、提升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均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建议中心继续做好各项工作,包括与国内天文界各单位及中科院大学之间的协同工作,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加强与智方合作交流,促进中心稳步发展。

驻智利大使徐步会见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主任王仲

2018年2月2日,驻智利大使徐步会见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和中智天文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仲、副主任王炜。

  王仲感谢使馆近年来对中智天文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南天天文台及中科院圣地亚哥科技园区筹备工作等的大力支持,期待徐大使任内进一步推动中智科技和天文领域重大项目合作。

徐大使高度评价中智天文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所做大量开创性工作,并表示,将继续大力推动中智科技和天文领域务实合作,着力将其打造成中智、乃至中拉务实合作的典范。

【转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智利使馆官方网站新闻 http://www.fmprc.gov.cn/ce/cechile/chn/sgxw/t1531539.htm】

中科院副院长张杰访问智利并考察中智天文合作进展

应智利国家科委、智利大学和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杰于2017年11月15-18日率团访问了智利。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及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美大处处长孙辉、中国驻智利使馆科技处负责人李晓贤陪同访问, 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主任王仲和首席科学家黄家声在智利接待了张杰副院长一行。

在智利圣地亚哥期间,张杰分别与智利科委主任Mario Hamuy、智利大学天文系主任Guido Garay、智利外交部能源与科技创新司司长Gabriel Rodriguez等举行会谈。张杰向智方介绍了中科院集科研院所、教育机构、战略咨询于一体的发展架构、及其在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新举措,特别是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PIFI)。他向智利各方对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双方通过PIFI计划进一步加强科技人员交流,特别是青年人才的交流,以推动双方的长期互利合作。智方对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该中心及中国天文在智利的未来长远发展均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张杰还前往南美天文研究中心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拟建圣地亚哥科学园区及进行实地调研,听取了王仲主任关于中心工作进展和未来发展考虑的汇报,并与中心科研人员进行座谈。张杰充分肯定了南美天文中心过去近四年中所取得的成绩,并勉励驻智工作人员与国际同行积极开展合作,利用智利的天文设施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他赞赏中心在积极探索在智发展天文装置和科学园区新模式方面做出的努力,望继续凝聚共识,深化探索,为中国天文科学事业的长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智期间,张杰还访问了位于智利北部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设施(VLT),并实地考察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学合作建设的文特峰(VTRS)天文观测基地,深入了解项目工作进展,并与安托法加斯特大区主席莫利纳和北方天主教大学领导举行会谈,就加快推进通往台址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交换意见,希望双方共同为落实共同开发台址的合作协议提供必要支持。

访问期间,张杰还会见了我国驻智利大使馆代办李无旡、驻依基克总领事陈平等人,对使馆和领馆给予南美天文中心在智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

张杰考察文特峰天文观测基地

 

张杰会见智利科委主任Mario Hamuy博士

南美天文中心年轻科研人员揭示超大质量黑洞的辐射与核周物质分布之间的关系

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博士后Claudio Ricci与其合作者,包括国家天文台“超大质量黑洞与星系的协同演化”重点研发项目,利用一个由硬X射线数据挑选的超大质量黑洞样本,在超大质量黑洞的辐射如何反馈影响黑洞附近物质分布的方面,获得了重要进展。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杂志于9月27日正式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根据广义相对论,一个物体如果有足够大的质量和密度,就会坍缩成奇点,形成黑洞。黑洞的引力非常强大以至于光都无法逃离,因此它本身在所有电磁波段都是“黑”的、不可见的。尽管黑洞本身不可见,但它和周边物质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天文学家们能够观测到的辐射和其它物理现象。

我们早已知道大质量黑洞都“躲”在星系中心(包括我们的银河系)。有些黑洞可以“吃掉”它们周边的物质,然后发出大量的电磁辐射。我们还知道,绝大部分“明亮的”黑洞周围也有大量的尘埃和气体,并且其分布成“多纳圈”形状。这样的结构像是“储藏室”,可以保证黑洞有充足的食物,从而不断发光并逐渐长大。然而,我们并不清楚这些物质是如何分布的,以及尘埃气体与辐射有怎样的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天文学家多年的谜题,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的博士后Claudio Ricci博士,与其合作者利用大样本的X射线(天文用的X射线和医院身体检查所用的X光机基本在同一波段)观测数据,对黑洞以及其周边物质进行空间X射线成像,测量了黑洞周围物质的数量,并研究周围物质的演化。

从2013年开始,Ricci博士发起了这个项目,通过多年太空和地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他们生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研究数据库。地基望远镜包括许多在智利运行的大型设备,比如Gemini、Du pont等望远镜,它们在这个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包括测量黑洞的质量。空间设备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X射线卫星SWIFT,欧洲空间局(ESA)的X射线卫星XMM-Newton,以及日本航空探索局的Suzaku卫星以及NASA的一些其他空间望远镜,比如Chandra。

利用这些数据,Ricci等人揭示了黑洞的电磁辐射与周围气体相互作用的机制,发现大部分黑洞周围的吸积物质都离黑洞很近。他们认为,当黑洞发出大量电磁辐射时,强大的辐射压会把周围的物质推离黑洞。换句话说,因为大量物质迅速掉落到黑洞,并产生巨大的能量从而把黑洞周围的气体“蒸发”了。 这也意味着,如果黑洞“吃”的太急,它产生的能量将“毁掉”它明天的食物。

这是我们理解黑洞辐射与核周物质分布之间关系的一大进步,“下一步将更详细的理解二者的关系,并研究那些被吹离黑洞的气体和尘埃会如何演化和发展”, Ricci博士对今后的工作憧憬着。

图1: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与其周围气体和尘埃的艺术想象图。 图片来自于NASA/JPL/Caltech.

图2:不同爱丁顿比值情况下,超大质量黑洞和核周物质分布示意图。爱丁顿比值是物体的总辐射光度爱丁顿光度之比。爱丁顿光度是某光源(在本文中是指黑洞),其辐射压与重力达到平衡时的总辐射光度。图片来源于Ricci et al. (2017, Nature Letter)。

南美天文中心年轻科研人员在《自然-天文》杂志上发表黑洞及周边吸积物质研究综述

Claudio Ricci博士是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通过全球公开招聘计划支持的博士后,近年来他致力于利用X射线卫星NuSTAR开展黑洞和活动星系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 •天文》发表了Claudio Ricci博士与西班牙加纳利天体物理研究所Cristina Ramos Almeida博士合作撰写的综述文章,介绍最近十年来利用X射线卫星数据和红外数据,在黑洞及其周边吸积物质等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和他们的最新发现。

在大质量星系的中心(核区)往往都有超大质量黑洞,但这些黑洞被其周边大量的气体和尘埃遮挡,很难对其进行直接研究。现已知道这些核周(Circum-nuclear)物质最终都会被黑洞吸积并变为助其生长的原料,因而它们的具体结构和详细的演化过程是近年天体物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南美天文中心的Claudio Ricci博士和西班牙加纳利天体物理研究所的Almeida博士最近应《自然•天文》杂志邀请,撰写此研究领域的综述文章,重点是结合他们所获得的X射线和红外波段的研究数据,深入分析超大质量黑洞近邻物质的细致结构。这两个波段的观测对于黑洞研究具有特殊的互补性:前者是在距超大质量黑洞很近的区域内产生,因此可以用来研究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后者则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核周的星际尘埃的物理状态。

黑洞是一个引力非常强大以至于光都无法逃离的时空奇点,因此它本身在所有电磁波段都是“黑”的、不可见的。根据广义相对论,一个物体如果有足够大的质量和密度,就会坍缩成奇点,形成黑洞。大质量恒星在其演化晚期会发生坍缩,遗留的残骸如果其质量超出一定限度,则可形成恒星级黑洞。黑洞产生之后会通过不断地吸积周边的物质或者和其它黑洞发生合并,从而不断长大(质量增加),并可能成长为百万太阳质量级的超大质量黑洞。观测上第一个被确认的黑洞是天鹅座X-1,大约为15倍太阳质量(图1)。而银河系中心有一个大约430万太阳质量的黑洞,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射电源射手座A*。

尽管黑洞本身不可见,但它和周边物质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天文学家们能够观测到的辐射和其它物理现象。核周物质在掉入黑洞的过程中将形成高温吸积盘、冕区、发射线区域,从而能够在很宽的波段范围产生明亮的辐射(即活动星系核,简称AGN),这些辐射通常是人们用来研究黑洞和核周物质的重要手段(图2)。

Ricci和Almeida的这篇文章总结了最近十年内在此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特别是由最新和最先进的X射线及红外观测设备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和成果。两位作者深入讨论了核周物质的各向异性、成团性,以及它们与宿主星系通过气体的吸积和喷流所产生的关联和互换。同时,他们也特别提出AGN极区的尘埃辐射最有可能是由黑洞吸积所产生、由辐射压驱动的喷流所引发的。未来更先进的设备将有助于更深入地观测AGN的核区,从而更好地理解核区如何把宿主星系与中心黑洞联接起来。尤其重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詹姆士•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将能够在红外波段探测到极区尘埃的结构和演化,而筹备中的空间X射线卫星项目XARM和Athena计划所配备的高分辨率光谱仪,将可以用来更好地研究气体和尘埃的性质。Ricci博士正是因为在此领域有突出的贡献而受邀撰写综述文章。他的贡献包括最近关于被尘埃遮挡天体性质的突破性研究,以及星系并合能严重影响超大质量黑洞附近气体和尘埃的重要发现。

能够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这样的综述文章,通常是作者本身的科研工作和积累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标志之一。尤其对于像Ricci和Almeida博士这样的年轻学者而言,更是他们在这个领域内有突破性创新和建树的可喜成果。

图1:黑洞天鹅座X-1与其周围吸积盘、喷流等的示意图。这个黑洞是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坍缩形成,它还在持续地从其附近的蓝色恒星吸积物质并不断长大。图片来源于NASA/CXC/M. Weiss.图2:根据观测结果推算出的活动星系核在赤道和极区方向的结构模型示意图。从中心到宿主星系分别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冕区、宽线区、涡旋区、窄线区。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化学成分或者密度。图片来自于综述文章 Almeida & Ricci (2017, Nature Astronomy).

本综述文章链接为: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17-0232-z

习近平主席和智利总统共同见证中智合作建设天文观测基地谅解备忘录签署

当地时间11月22日,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智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在习主席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和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学校长Jorge Tabilo Álvarez,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总统府签署了合作共建天文观测基地的谅解备忘录。

智利凭借其优越的天文气候条件和历届政府对天文事业的重视与稳定支持,几十年来吸引了欧、美、日等多国竞相在智长期发展天文观测设施,成果斐然。目前为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学(UCN)所拥有的“VTRS台址”(Ventarrones)位于圣地亚哥以北约1200公里的世界著名的阿塔卡马高原沙漠地带,距离UCN大学所在的安市(Antofagasta)约100公里,海拔2900米,是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经过认真调研和实地考察,与其它台址进行反复比较后确定的优秀观测台址。它曾经是欧洲南方天文台E-ELT 39米超大望远镜(在建)的备选台址之一,其质量得到国际一流机构的认可,各方面综合条件突出。为了推进天文观测研究和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促进两国科学家、工程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经国家天文台与UCN大学协商,一致同意作为双边合作伙伴,共同把VTRS台址建设和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现代化天文科研基地,同时对科普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这是继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与智利总统巴切莱特见证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建设合作协议签署后又一次在两国领导人见证下签署的中智天文合作谅解备忘录,也是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在智利成功运行三年来所致力推进的各项具体工作中的又一亮点及重要节点。严俊台长特别指出,我国立足于天文发展的长期规划,待时机成熟时在智发展观测基地,是一个经过科学界慎重考虑的战略步骤。此备忘录的正式签署以及具体内容的逐步实施,将使我国首次在海外通过共同开发的方式拥有国际一流的观测台址,且其经度和纬度上都与我国本土观测台站优势互补。这对于我国实测天文和天文技术方法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标志之一,并将进一步促进和扩大中智双方在天文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智利地方UCN大学合作共建天文观测基地的消息已经在当地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媒体的高度重视。智利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这是中智科技合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好消息。智利天文学家普遍对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采取与智利的大学进行合作的方式开始未来的台址建设表示支持并对未来的发展感到乐观。首都圣地亚哥一家主要媒体为协议的签署准备了特别报道,指出这是中方在南美发展天文观测研究进程中精彩的一步。在智有着广泛影响的欧洲南方天文台(智利)台长Cameron先生在其贺信当中盛赞中方的开发计划为一“上佳选择”,并表示愿意为VTRS台址未来的发展提供协助。img_4352

 

xijinping2

  习近平主席见证中智合作建设天文观测基地谅解备忘录签署


20161122%e4%b8%8e%e4%b9%a0%e8%bf%91%e5%b9%b3%e4%b8%bb%e5%b8%ad%e5%90%88%e5%bd%b1small
与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合影

“智利周”天文专场活动

2016年9月初,智利外交部在华举办了促进中智经贸、文化、科技交流的大型“智利周”活动,天文交流是其中一项重要主题。应“智利周”组委会邀请,智利外交部科技事务主管Juan Carlos Aguirre先生、智利科委天文分部负责人Luis Chavarria博士、智利天文学会主席EzequielTreister教授、智利大学天文系主任Guido Garay教授、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学Maximiliano Moyano教授,智利圣玛丽亚技术大学Mauricio Solar教授,智利迭戈波特尔斯大学Roberto Assef教授,智利安托法塔斯卡大学Eduardo Unda教授一行于8月28日至9月4日来华参加“智利周”活动。智利天文代表团在华期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作为地方主接待单位,协助了代表团的天文交流活动日程安排。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中心首席科学家黄家声研究员以及智利驻华大使馆领事Eduardo Sliva先生陪同下,代表团拜访了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在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进行了考察访问和学术交流,并参加了由“智利周”组委会与国家天文台联合举办的天文专场学术报告会。
8月29-30日,智利天文代表团赴贵州参观了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大科学工程。FAST项目科学家李菂研究员详细介绍了FAST项目的工程概况、运行管理及科学目标等,智利代表团对FAST的建造水平、技术创新及预期科研等表示由衷的赞叹。9月3日,智利天文代表团访问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参观了我国大科学工程LAMOST望远镜,对我国现代化观测设备的设计理念和规模表示赞叹。

 

 %e5%9b%be1%e5%b7%a6 %e5%9b%be1%e5%8f%b3
    参观FAST望远镜合影  LAMOST望远镜参观访问兴隆观测站合影

 

8月31日,智利天文代表团访问国家天文台总部,就中智双边天文合作进行了座谈。席间薛随建研究员、Ezequiel Triester教授、黄家声研究员分别对国家天文台天文发展、智利天文发展和中智天文合作方面做了介绍。代表团其他成员也分别展示了其所在学校天文研究成果,并与我台科研人员进行了交流。当日下午,智利大学天文系主任Guido Garay教授在国台做了题为“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学术报告,与国台学子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e5%9b%be2%e5%b7%a6 %e5%9b%be2%e5%8f%b3

国家天文台中智双边座谈会合影                                           智利大学Guido Garay教授学术报告

 

9月1日上午,智利天文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KIAA),与所长Luis Ho教授、副所长吴学兵教授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下午,代表团拜会了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蔡嘉宁参赞及美大处蒋德华处长等与智利代表团进行了座谈,对进一步加强中智科技合作特别是天文合作进行了讨论。蔡嘉宁参赞对两国之间在天文领域的合作成绩以及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代表国家天文台获得在智“国际科研组织”地位表示赞赏,并期待双边科技联委会机制促成更广泛领域的科技合作。随后代表团拜会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与曹京华局长,于润升副局长以及美大处孙辉处长、宁博伦副处长等进行了座谈,双方积极肯定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已取得的成绩。曹京华局长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南美天文中心这个平台,进一步开拓其他领域的科技合作,得到智方的积极回应。

%e5%9b%be3%e5%b7%a6 %e5%9b%be3%e5%8f%b3
智利天文代表团拜访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合影 智利天文代表团拜访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合影

9月2日上午,“智利周”天文专场活动:“智利–星星之国”研讨会在北京瑰丽大酒店举行,智利代表团和来自中国天文界的近50名科学家及学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智利前总统弗雷先生首先做了开场演讲,强调智利历届政府,致力推动天文国际合作的政策理念,随后,国家天文台薛随建副台长致辞回顾了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成绩;智利驻华大使贺乔治先做了关于两国科技合作前景和展望的演讲。会上,智利天文学会主席Ezequiel Treister教授,智利外交部科技事务主管Juan Carlos Aguirre先生向中国天文界展示了智利天文的优越条件和智利各天文台现状。智利迭戈波特尔斯大学Roberto Assef教授,智利大学天文系主任Guido Garay教授介绍了中智联合科研项目和南美天文中心在智运行进展。会议期间,来自中国各地的天文科学家也与各位智利代表积极交流,探讨科研进展,寻求未来合作机会。

%e5%9b%be4%e5%b7%a6 %e5%9b%be4%e4%b8%ad %e5%9b%be4%e5%8f%b3
智利前总统弗雷先生致辞 中智科学家学术交流

本次“智利周”天文专场活动,对进一步加强了中智双方对彼此天文发展状况的了解,促进了中智天⽂科研交流合作有重要意义。南美天文中心将充分发挥其在南美科研合作平台作用,为中智天文合作提供便利,为壮大中国天文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科院副院长谭铁牛一行视察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


        应智利国家科委(CONICYT)、智利大学、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中心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谭铁牛于5月6~8日 率团访问智利。上海天文台台长洪晓瑜、中国驻智利使馆科技专员陈小鸥、南美天文中心主任王仲,副主任王炜,麻省理工苏萌博士等人陪同。
        5月6日,谭铁牛副院长一行先后会见了智利国家科委主任Mario Humuy教授、参议院科技创新与电信委员会主席Guido Girardi先生,对两国之间的天文合作和更广泛领域的科技合作展开深入讨论,达成系列共识。去年12月,谭院长曾在北京接待Girardi先生访问中科院,此次回访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将推进科技合作更加深入。
        随后,谭铁牛一行访问了智利大学,与智方讨论了南美天文中心的运行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视察了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听取了中心主任王仲关于中心的整体情况汇报和朱磊、于立鑫博士关于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的详细汇报。谭院长高度肯定了中心三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成绩,向中心代表国家天文台取得在智国际组织地位表示祝贺,并指示中心应放眼未来,长足发展。谭院长还亲切慰问了在智访问学者和工作人员,与他们进行了座谈,并鼓励大家积极为中心的发展建言献策。
        谭铁牛一行还参观了智利圣塔玛莉亚大学,并调研“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就数据中心的性能和运行情况提出了专业的见解和长期规划建议。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是南美天文中心在智建设的第一个实体中智合作项目,具备宽带传输、海量存储、高性能计算等天文大数据处理功能,可使两国科研人员即时分享在智运行的国际先进天文观测装置所产生的科学数据,从而开展最前沿的天文学研究。谭铁牛还会见了中国驻智利大使李宝荣、智利科学院院长Maria Teresa Ruiz女士等,就中智科技交流和南美天文中心的发展交换了意见。
        5月7-8日,谭铁牛一行赴智利北部参观了位于海拔5060米高原的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天线阵(Atacama Large Millim eter/sub-millimeter Array,缩写为ALMA)和位于海拔5200米高原的阿塔卡玛宇宙学望远镜(ACT)、宇宙大尺度巡天望远镜(CLASS)和北极熊(POLARBEAR)等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望远镜。
        谭铁牛与驻站天文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多方面了解这些望远镜的功能和目的,实地考察了66面望远镜天线同步工作的情形。大家切身感受到台址的优良性、望远镜的先进性能、配置的光谱相关及干涉成像设备的高效率等,其国际一流台站先进的管理运行、工作人员的敬业和专业素养也给谭院长留下深刻的印象。
         智利因其特殊优越的地理条件、长期稳定的政府支持与开放的政策,是世界各国竞相建立大型地基天文观测设施的理想场所。欧南台和美国等在智天文台站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近年天文科学的发展贡献巨大。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作为国家天文台在智利的代表已获得在智国际科研组织地位,具有了在智建设和发展天文台站及观测设施的资质。在院领导以及全国天文界的支持下,中心必将为发展壮大中国天文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中科院副院长谭铁牛视察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

谭铁牛会见智利参议院科技和创新委员会主席

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谭铁牛在北京会见了智利参议院科技和创新委员会主席吉多•希拉尔迪一行。

谭铁牛首先对希拉尔迪来访表示欢迎。他回顾了中智两国政府间高层往来以及中科院与智利科技界的交流情况,并对日益密切的中智科技合作给予了肯定。他高度评价希拉尔迪在促进中智两国科技发展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并希望其发挥影响力,继续推动中智双方在天文、新能源及极地领域的合作。他还对希拉尔迪邀请中科院优秀科学家赴智利参加该国“未来科技大会”表示感谢。

会见中,谭铁牛还介绍了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及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并向智方重点介绍了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他希望智利科技界能够利用这些人才计划来中科院工作和学习,以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将中智两国的科技合作推向深入。

希拉尔迪表示,智方非常重视对华科技合作,他对双方在相关重点领域的科技合作充满期待。他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智利科技人才来中科院工作和学习,并希望中国能有更多杰出的科学家赴智利介绍中国在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国家天文台,华为集团以及智利驻华使馆相关人员参加会见。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张亚平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和智利

应美国圣地亚哥动物保护研究所、哥伦比亚植物园联盟和智利国家科委等机构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于9月9日至18日率团访问了美国、哥伦比亚和智利。

访美期间,张亚平应邀出席美国圣地亚哥动物保护研究所40周年纪念研讨会活动,并就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这一主题作了题为Genetic Insight into Domestication of Animals的特邀学术报告。访问期间,张亚平还与该所所长Douglas Myers就一系列合作事宜进行了会谈,并参观了该所实验室。

访问哥伦比亚期间,张亚平与哥伦比亚植物园联盟主席Alberto Gomez及波哥大植物园主任举行了会谈。波哥大植物园主任向代表团详细介绍了植物园的发展战略、创新举措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重点阐述了其在促进哥伦比亚社会和环境发展方面所起的重要独特作用。张亚平重点介绍了中科院在植物资源保护的研究工作及在全国植物园事业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希望双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会谈结束后,代表团一行还参观了哥伦比亚波哥大植物园,实地了解了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进展情况。

访问智利期间,张亚平会见了智利圣玛利亚理工大学校长,并与我驻智利大使李宝荣、智利华为分公司有关负责人等共同出席了中国智利天文大数据中心揭牌仪式。各方一致认为,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的运作将促进中国和智利在天文领域的发展。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具备宽带传输、海量存储、高性能计算等天文大数据处理功能,可使中智两国科研人员即时分享在智运行的国际先进天文观测装置所产生的科学数据,从而开展最前沿的天文学研究工作。

张亚平一行还会见了智利国家科委主席Francisco以及执行主任Nicolai,双方共同回顾了2012年签署协议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并对中智双方科学家的努力给予了认可。双方同意继续以南美天文中心为平台开展在天文领域的深入合作,并就推动双方在灾害防治、极地研究、可再生能源、高能物理等其它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会谈结束后,张亚平和Nicolai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中智关于科学与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

应智利国会邀请,张亚平在智利国会议事厅作了题为《中国的科技与创新》的主旨报告,向智利科技界详细介绍了近些年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和挑战以及中科院在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和改革举措。报告引起智方强烈反响,有效传播了我国和中科院的科研成就和人才政策,对吸引智利青年科学家来华访问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代表团一行还访问了智利教育部,会见了智利教育部副部长。

访问期间,张亚平还拜会了驻智利大使李宝荣。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国家天文台以及华南植物园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访问活动。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2015年理事会工作会议召开

  1218日,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简称南美天文中心或中心)2015年理事会工作会议在国家天文台顺利召开。中科院副院长、中心理事长丁仲礼参加了会议并对中心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及切实的指导。会议由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中心副理事长曹京华主持,来自院机关、国家天文台(含国台总部、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南京天文技术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共计30余人出席了会议。 

  理事会首先听取了中心主任王仲研究员对中心总体工作进展、首席科学家黄家声研究员对中心科研进展所做的汇报。然后对中心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中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今后的工作计划等进行了充分的审议和讨论,并给予了切实的指导和建议。理事会还审议通过了理事增补申请。 

  南美天文中心运行两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内人员派出、国际人才(包括中智合作博士后项目)招聘、申请在智国际大中型望远镜观测时间、科研成果产出、科研合作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特别是,中心与智利圣玛利亚理工大学、我国高科技民营企业华为(智利分公司)三方合作,实施建设了有相当显示度的中智合作项目,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20155月,李克强总理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在智利共同见证数据中心签字仪式,数据中心为见签活动的首个项目。715日,数据中心核心组成部分(高性能服务器)成功接电。915日,张亚平副院长、我国驻智利李宝荣大使和圣塔玛莉亚大学校长恩萨利达共同为数据中心正式揭牌。该系统运行稳定,经受了8.3级地震的考验,已于11月下旬正式进入软件调试和试运行。 

  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是我院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的海外项目,于201310月由白春礼院长在智利主持了成立揭牌仪式。南美天文中心为我院设在境外的非法人研究单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依托单位为国家天文台,主管部门为国际合作局。 

  南美天文中心将继续积极投入,努力搭建中国与智利、与南美其他国家之间科技合作的良好平台,促进我国天文的发展。 

更多相关报道请点击

??

图1:会议现场

??

图1:会议合影

国内主要媒体参观访问ALMA和ESO帕瑞纳天文台

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主持并参与了许多中智之间的交流与科研合作活动,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最近李克强总理访问智利期间,与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共同见证了签署共建中智天文大数据中心的合作协议,更再度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中国驻南美或智利主要媒体联系南美天文中心安排访问了在智的国际天文设施。]

 2015年7月16到19日, 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南美及智利分社多名新闻工作者参观和采访了位于智利北部的ALMA和ESO帕瑞纳两个著名的大型天文台。通过访问及采访驻站天文学家、工作人员,记者们对前沿的观测研究工作和国际一流台站有了亲身的了解和认识, 并获得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此行获得圆满成功。南美天文中心主任王仲和副主任王炜全程陪同参观并作讲解。

       主要媒体一行于17日先访问ALMA,参观了观测控制室、设备实验室、工作及生活区, 并采访了台站主要负责人以及一线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还特意展示了移送天线的特制超大型运输车。随后大家按照赴高海拔地点的规定经过医务检查,带着简易吸氧装备,顺利抵达天线阵所在的5000米高地。大自然壮美的环境和现代化大科学装置的宏大规模相互辉映,令人感受到天文观测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同时也体验到科研人员的艰苦、工作的辛劳。 18日在海拔2600米的帕瑞纳天文台,媒体记者重点考察了VLT 8米口径的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了解观测者们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项目,望远镜的各种参数、配置的光谱及成像设备,并亲身体验了开启望远镜圆顶,进行仪器调试和准备观测的全过程。台站先进的管理运行、工作人员的敬业和专业素养让人印象深刻,一如该天文台极端优异的天气条件。 在帕瑞纳天文台的中央控制室,记者们还专门采访了原来自中国国家天文台、现正在ESO工作的值班女天文学家杨彬博士,轻松幽默的访谈中,采访者也了解到科学工作者一流的的专业水平、对天文观测的热爱、执着以及奉献精神。 Continue reading